30 October 2013

À Paris - 香港藝術省略號問號問號

Malaquais的studio project很free,你對甚麼有興趣你就可以說甚麼,研究甚麼。沒有brief沒有guidelines沒有規限沒有scale。只要與urbanism有關就行。就連exact location你也可自行選擇。
我因為巧合下住了進來Ivry Sur Seine,就是我們studio的大site。也因為巧合下我發現了我一直以來的興趣﹣自由藝術家和他們的工作室atelier。

就這樣,我為了製作我的第二個功課,一套三分鐘短影片,便一條一條街地走去尋找藝術家的蹤跡。幸運的我,也不知怎地在此有點大膽的我,一看見可能是就走上去敲門。不得不再說,幸運的我總敲對了門,遇上了工作中的藝術家,用法語自我介紹了我的功課,然後他們都招呼我進去參觀。其中有做音樂的,有做多媒體的,有做視覺藝術的,有做手工勞作的,有畫畫的,有攝影的。更遇上了一個越南廣東華僑,有心地放下工作,特意帶我去參觀一個又一個藝術家朋友的工作室。
這回,真的大開眼界。除了因為發現了這個看似空洞的社區裏的生氣,也因為正中我愛發現藝術的興趣。

我的影片也因此很豐富,很特別。
收穫,卻真的是屬於親身走過說過遇過看過的自己。

這回,我突然想起了我曾經鑽進的香港的藝術空間。
說起藝術空間,我指的就是伙炭,牛棚,油街,賽馬會藝術中心,deTour,灣仔藝術中心,村校。。。等等等等。而不是「空間」的話,我會想起「本土製作」系列的書,不同的藝術表演團體,尤其我挺喜歡的香港舞蹈團。
說真的,我不懂評論香港的藝術時事和氣候,也不會說香港藝術的境況,成功與否我亦自覺不懂討論。
我所知道的,只有我走過的空間,和看過的入面的人和活動。略略知道有甚麼可以看,有甚麼可以參與,有甚麼在發生。自覺,對香港藝術這個名字很有熱心,也很有想像,但「香港藝術」可以怎樣define我卻不得而知。
始終,我只是個好奇的有丁點文藝建築三年班學生。


我記得有人說過香港對藝術的著重很不夠,也很不自由,很沒有發揮的空間。我不知怎樣才是很夠,怎樣才是很自由,怎樣才是很有發揮的空間。不是只要你有一個願意創作的腦袋,就能發揮了嗎?資源多與少,對一個對藝術有熱誠的人影響有多大,控制有多大?

有時候,我會覺得「呀,有這些那些活動很好呀!公眾都可以參與和參觀」但有時候卻覺得這些活動的舉辦有點「偽」和「商業化」,但究竟商業化是不是就代表不好而要終止?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有點複雜,我不懂。但我也知道,有很多看表演的觀眾純粹是為做功課而來。

有時,我又好羨慕其他地方的藝術園區,會說為甚麼香港會沒有。
想起台北的紅樓和四四南村,高雄的駁二,上海的M50和紅坊和很多其他。

沒有答案,也只是隨便亂說很random而已。只是遠在巴黎也讓我想起了「香港藝術」,我覺得有點兒神奇和微妙。藝術是一個共通語言。



有啲掛住香港既藝術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